湖南泸溪县:盘瓠故园谋振兴
“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听着杜鹃声、闻着蔬果香、产业培管忙。”盛夏时节,烟雨中,泸溪县武溪镇红土溪村,驻村第一书记张超陪同农技员正指导村民培管蔬菜。
“红土溪,文化深厚,是盘瓠文化的发祥地;风景优美,是湖南特色旅游名村;交通便利,白辰公路、千里沅水穿境而过。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获得了“省级美丽示范乡村” “国家法治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张超激情满怀地说,“今后,要打造农旅产业园,创建蚕桑综合开发体,做大村集体经济……”
新技术,让农产品卖上好价钱
走进红土溪村,田园气息扑面而来。山坡上,绿色青翠欲滴,清香沁人心脾;山脚下,屋前水田环绕,不远处一片高规格的蔬菜大棚,犹如白色的波浪固定在田野上。
村民向富贵,是这片蔬菜大棚的主人。2000年春天,向富贵到杭州打工,先后从事过机械车床、物流等工种,但是一年到头忙,挣不了几个钱。随着父亲年龄增大,为了照顾父亲,向富贵返乡创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2019年春节,他毅然回乡开始创业,成立盘瓠生态农业公司,投入250多万元建设13个蔬菜大棚。其中,用3个高标准大棚育苗,供给兴隆场、小章、达岚、浦市等乡镇辣椒苗。
泸溪玻璃椒,种植历史悠久,先后获得农业部无公害生产基地证书和湖南省绿色食品A级证书,畅销韩国、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成就了“辣椒财富”的传奇故事。
但是,在传统育苗上,时间周期太长,元月份开始播种、育苗,“五一”前后才能够大面积移栽。
今年春天,向富贵的3个大棚搞水浮式辣椒育苗,不用除草,水分、营养有保障,特别省工省时。憨厚朴实、不善言辞的向富贵笑得合不拢嘴:“今夏的辣椒苗卖了个好价钱,开春时共育了240万株,按最低价每株3毛钱计算,毛收入就有72万元,剔除成本10万元,还有62万元。”
谈起未来的打算,向富贵说:“主要利用现有大棚,做好育苗文章,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新路径,不断拓展产业链条
站在村后的高山之上远眺,沅水蓝如翡翠绕村而过,箱子岩色彩斑驳矗立江岸;近处,是一片片生机勃勃的桑叶基地……
桑叶基地主人覃菊英,是一名80后女子,先前一直在武溪工业园务工,收入稳定,但不满足现状的她总想干一番事业,用自己特殊方式回报桑梓之地。2021年春天,她筹集资金100万元,成立县锦宏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桑叶茶种植、桑蚕养殖,林下生态种、养殖,其他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目前,新开桑叶基地面积400亩。
覃菊英说,种桑养蚕劳动强度不大,70多岁的老人都可做,特别适合发展农村经济。采用公司提供蚕种,免费让农户到基地采叶,鲜茧公司保底收购,农户不承担任何风险,只需要提供劳动力养殖即可。按每人养蚕6张计算,每张产80斤,每斤18元,每人可实现养蚕收入8640元。
同时,延长产业链条,开发果桑采摘、农业休闲观光;发展桑叶茶加工、桑饲料加工。此外,发展桑树林下生态种、养殖。
像覃菊英这样有情怀有担当的新农人,在红土溪有20余个,他们年轻有想法,敢闯敢拼敢干。据初步统计,全村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个,解决就业100余人。
新模式,文化资源也能当饭吃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红土溪村坚持挖掘盘瓠文化内涵,构建新型乡村旅游模式,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红土溪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盘瓠文化的生态保护区,也是泸溪唯一由农业部授牌的“生态家园示范村”。
土生土长红土溪村人侯天宝,是盘瓠传说县级传承人,一位民间收藏家,多年来奔波于土家苗寨,辗转于沅水两岸,数十年如一日,收藏以盘瓠文化为内核的相关物件1000余件。基于此,他打造了泸溪首个文物展览馆——盘瓠文化博物馆,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每逢周末外来游客纷至沓来,观赏“宝贝”。
在不远处,有一家自佳书香苑,总面积500平方米,古色古香,收藏与展示苗族作家侯自佳一生文学创作成果及本土文化中关于盘瓠辛女文化的书籍、资料,成为网红打卡点。
村人张大山自幼酷爱苗族文化,多年来他收藏了一批宝贝——苗族服饰。这几年,他成立大山农庄,建设辛女谷水上乐园,特别是经过精心策划与设计,在原来白辰公路边上的岩石场,建设一个名叫盘瓠万花谷的旅游景点,民宿依山而建,掩映绿树丛中,室内展示服饰文化,室外展示农耕文化……他说:“盘瓠文化是我们的魂,打造好文化景观,还将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跳香舞、唱山歌、哭嫁风俗。”
“一馆一苑一谷”景点基本格局已形成。谈及未来,张超说,他们要打造农旅融合产业园,项目规划面积1000亩,采取“村集体+专业运营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集农业采摘、观光、休闲、体验、娱乐一体化的农旅产业园,实现吃、住、游、购、娱一条龙服务。目前,流转土地500亩,种植柑橘、蔬菜等,把红土溪建成白沙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后花园。
作者:杨红林 刘海花 薛厚谦
编发:《乡村振兴月刊》湖南专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