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强堡垒 多元模式助增收 山西应县金城镇跑出集体经济发展“加速度”
应县金城镇辖22个行政村、9个社区、1个居委会,总人口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人。可耕地面积9.72万亩,其中水浇地3.79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土豆、小杂粮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瓜类、油料等,2021年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133元。
近年来,金城镇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多元发展”的思路,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目前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16个,占比73%;10万元以下的村6个。有经营性收入的村7个,占比32%。
坚持党建引领,把好发展“方向盘”
成立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定期研究调度,督促推进落实。实施“党政班子成员包片、干部包村”领办工作制,党政班子成员每人领办一个项目,包村干部领办所包村项目,按照“政策引导、分类指导、突出亮点”的工作思路,理清发展思路,找准致富路子,各村全部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列出时间表、交出任务书。
坚持有为有位,选优配强“领头雁”
镇党委聚焦解决基层党组织战斗力问题,突出强化政治引领,坚持“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原则,真正把讲政治、敢担当、能带富、会服务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级组织中。村“两委”换届中,22名村党支部书记全部实现“一肩挑”,新选任11名,35岁以下7名、占比32%,大专以上学历13名、占比59.1%;新招聘4名选调生和7名大学生村官,选派到较为薄弱的11村,逐步建成优势互补的村级班子结构,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奠定了扎实的组织基础。
坚持分类施策,着力打造“新样板”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村级资源力量,以产业项目为支撑,激活发展要素,把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针对城中村,着力盘活闲置资源、资产,持续强化村集体“造血”功能,让沉睡资产价值变现。西南角村用好商业门店资产,一处闲置临街门面,通过租赁的方式进行盘活,实现出租收益30余万元;东南角村农贸市场,通过承包的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6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针对城郊村,按照集中连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一批、大村带小村带动一批、村企共建联建一批、乡贤能人回乡创业助力一批、品牌典型引领一批和财政扶持托底一批“六个一批”发展思路,激发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集中连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一批:范寨村党支部依托盐碱荒地优势,谋划发展思路、完善发展举措,引进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投资1000余万元,产业化、规模化种植海水稻1200余亩,租用村集体土地400余亩,既带动村集体增收20万元,又使20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成功奏响共同致富“交响曲”。大村带小村带动一批:改变“单打独斗”的单村发展模式,引导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村实现“抱团”发展。三里寨村、南杨庄村依托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独特优势,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社,投资350万元,建设占地50亩的现代化椭圆管暖式拱棚16个,形成“设施蔬菜基地+农业观光采摘”绿色产业发展模式,年收入可达80万元。村企共建联建一批:五里寨村构建“党建+村企联建”新模式。按照“以企带村,村企共建”发展思路,五里寨村养牛场充分发挥人才、资金优势,通过共谋联建项目,帮助农村理思路、优产业、扩就业、促增收,增加就业岗位13个,带动村民发展养殖;五里寨村在支部带领下,发掘资源、生态优势,为企业破解土地、用工等瓶颈问题,实现双向补短板,共赢促发展。乡贤能人回乡创业助力一批:吴庄村党支部书记,退伍转业安置在机关工作,放弃优越的工作岗位,毅然决然回村竞选支部书记,上任后,把先进技术、理念带回家乡。党支部牵头,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投资约100万元实施农机经营服务项目,购置拖拉机、旋耕机、新型玉米收割机等设备,通过租赁经营方式进行转租,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2万元。财政扶持托底一批:利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加大产业发展力度,投资100万元,在席家堡、龙泉村实施100KW光伏项目;投资150万元,在八里坡村实施大棚采摘园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制定收益分配方案,受益74户141人,为群众稳定增收提供支撑。
建立健全村“两委”会议制度、党员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行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和健全村级财务收入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等制度,把村级财务和集体资产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严格村级“三资”经营管理,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利益分配制度,定期向群众公开集体经济收支情况,提高村级资金的使用效益,不断夯实群众基础。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下一步,金城镇着力攻克各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难关,围绕“六个一批”发展举措,通过“一村一策”因地制宜研究发展路径,重点培育可持续、稳定性强的产业项目,预计年底,全部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都可突破10万元,经营性收入的村可达13个,奋力实现全镇村级集体经济“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