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垣曲县古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点亮”群众幸福生活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垣曲县古城镇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学习、活动、服务三大功能,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七点半”课堂激起文明实践“一池活水”
“妞妞,快七点半了,跟着我去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上课去,今天是剪纸课,去晚了可就没位置了!”
在垣曲县古城镇,每到晚上七点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总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查看课程表,从周一的“书记播报”、周二的剪纸到周日的杞柳编织,“七点半”课堂可以说是内容丰富、安排紧凑。
“最近疫情形势又吃紧了,西安、安徽都发生了聚集性疫情。不过大家不要恐慌,我们这里暂时安全,但也不要麻痹大意,要做好个人卫生、看到外地回来的人及时上报,没事参加志愿服务。”台上,古城村党总支书记姚红权用古城方言向40多名村民播报近期省市县的政策法规、新闻信息。台下的百姓听得十分入神,不时在本子上记上几笔。
除了运用乡土俚语将理论宣讲“飞入寻常百姓家”,古城镇还依托文化家底,将独具特色的杞柳编织、霸王鞭纳入课程,让文明实践所更具功能、更有活力。
文化广场上,非遗传承人石仕达正带领着村民练如何甩鞭。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石霸王鞭动作豁达、意蕴深厚。通过“七点半”课堂,三名非遗传承人组织培养全镇千余名群众学习“霸王鞭”技艺。如今,每逢过年过节,西石村全村男女老少都要持鞭上阵,尽兴表演,小朋友表演的“霸王鞭”还曾在中南海登台亮相,受到了一致好评。
“乡土文艺”唱响文明实践“时代新风”
“今年春节不一般,在打防控阻击战,各路口都有防护线,把好关。人人都是半截脸,捂住鼻疙瘩露俩眼,嘴上戴一大口罩,很必要……”这是日前允岭村妇联组织巾帼志愿者通过“三句半”形式宣传疫情防控的场景。
允岭村紧邻小浪底库区,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允岭小戏作为当家代表,精品剧目推陈出新,连续70年不曾间断。此外,允岭村的能人们还将允岭小戏由乡村舞台搬上了电影荧屏,创作了我国第一部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土电影《水库边的女人们》,广受媒体关注。
眉户剧团也创作了许多普法剧。截至目前,共拍摄垣曲县普法栏目短剧65部,时长累计达2000多分钟。聚焦星级文明户创评,允岭村还创作了三句半《争创星级文明户》、道情演出《四个老婆说创星》以及板话剧《创“星”风波》等节目,并在全镇进行了巡回演出。
“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板话剧《创“星”风波》,真是百看不厌。为了争‘五星级文明户’,以前对老人不管不顾的娃们,现在争着抢着要照顾老人。没评上的结局就是要让那些不孝敬老人的子女害害臊。”店头村村民赵二娟说。
“通过板话剧、道情、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新思想、说唱新生活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就拿星级文明户创评来说,早早就有群众问今年的评分标准了,还有人因为没评上到村支部闹的咧。”允岭村支部书记车海雷说。
志愿服务推动文明实践“细水长流”
“李大哥,咱们商店现在已经贴上防疫行程码了,顾客上门可先得扫码,确认三码正常才能让他进门啊!”烈日炎炎,志愿者李小锐正在耐心地教金龙超市的店主如何查看三码。
像李小锐这样的防疫志愿者,遍布古城大地。今年以来,古城镇以创建“省级文明乡镇”为契机,以镇村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为平台,组建了“10+N”支志愿服务队,“10”即10支村级小分队,“N”即退役军人、离退休干部、妇联巾帼等多支小分队,志愿者紧盯群众需求和工作需要,不断丰富服务形式和内容,让“志愿红”在各村处处闪耀。
家在沁水的志愿者于朴是古城镇去年刚考上的“三支一扶”,已经快四个月没有回过家,总是积极主动申请夜晚卡点值守。2月的古城气温骤降,夜晚值守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忍受刺骨的寒风。于朴总是笑着说:“正好我做健身操,运动发热,既能强健体魄、还能保持清醒。”
除了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显担当,“红马甲”们还善于在细微之处见真情。九九重阳节,开展了以“九九重阳节、义剪敬老情”为主题的义务理发活动。进入汛期,又积极配合执法巡查队在库区周边树立警示牌,对非法捕捞人员、库区逗留儿童进行劝导教育。聚焦人居环境,还开展了“清洁家园、美丽古城”卫生整治行动。
“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贵在思想引领、重在脚下功夫,就是要通过强化阵地功能、挖掘本土文艺、丰富志愿服务,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积蓄起古城镇基层治理强大的精神势能。”古城镇党委书记张慧龙说。
(苏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