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县小马坊村:抓住基层治理“牛鼻子” 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临县城庄镇小马坊村党支部乘势而上,紧紧抓住基层治理的“牛鼻子”,围绕党建引领 ,因村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小马坊村位于临县城北湫水河东岸,距临县县城仅12.5公里,紧邻218省道,地势平坦开阔,区位优势突出。今年以来,小马坊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城庄镇党委“抓党建、强基础、树新风、促振兴”总体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抓党建促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党建引领,树立乡村振兴主心骨
小马坊村党支部深入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制度规范落实,不断引导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当干部就要服务发展,不发展就不是好干部”的工作理念,凝心聚力推动乡村振兴。
构建职责清晰的责任体系,持续提升村级管理规范化水平,坚持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班子成员坐班等制度;建立组织责任清单、组织任务清单、干部岗位职责清单、干部岗位任务清单、干部履职行为负面清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工作问题清单、“两委”班子成员问题清单等8个责任清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团结组织动员群众,集中精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各项任务落实。
积极探索网格化治理新模式,按照居住地点、外出务工情况、村民日常交际圈子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建“网”,合理划分社会治理44个大网格,131个微网格;以“党建+网格”模式,组织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移风易俗等工作,有效用“网”实现基层治理全覆盖。
充分发挥流动党支部作用,通过为小马坊村流动党员在西宁设立流动党支部,以“党建+互联网”搭起在外流动党员“连心桥”,不定期召开小马坊乡村振兴研讨会,引导流动党员积极服务家乡建设,为在外务工人员搭建乡村振兴交流平台。
产业赋能,带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小马坊村以“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为发展理念,找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以城庄镇成功申报枣木香菇国家级产业强镇为契机,融入城庄镇“两带六区”战略发展规划,由西宁返乡青年党员、现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牵头创办合作社,建立香菇产业园区,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脱贫户”模式,充分吸收周边脱贫户就近务工。园区承载城庄镇国家级产业强镇深加工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香菇棚150棚,每年可出菇150万棒,产值达800万元,能实现年利润50余万元,带动150余户农户每户平均增收1万元。
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村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带动50户社员养殖绵羊400余只,预计年底,社员每人可股份分红增收400元。示范带动下,年内新增专业养殖十余户,养羊500余只、牛20余头、蛋鸡2万余只,并引进松峪养蜂合作社一家。
用好土地流转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将村内150亩土地流转给山西远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25座大棚用于设施蔬菜种植,农户除获得土地流转金外还能优先就近务工,促进了农民增收。小马坊村用产业发展带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并于2022年1月被评为全省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增加就业,按下乡村振兴快进键
小马坊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提高劳动力创业就业能力,拓展就业渠道,助推乡村振兴。
推动规模化、品牌化劳务输出。“外出经商,一半西宁,钢材大户,占据半城,逢年过节,车水马龙……”这是临县小马坊村村口石碑上的记载。小马坊村党支部发挥传统人脉优势,主动对接西宁务工需求,积极推荐本村青壮年劳务输出,成为城庄镇劳务输出大村。据统计,全村70%以上的劳动力均在外经商或务工,特别是向青海西宁输出近700余人从事钢材经销、运输等工作,形成了规模化、品牌化效应,是城庄镇劳务输出的一张靓丽名片。在村党支部的牵线搭桥下,很多曾经外出务工的能人大户回乡创业、反哺家乡,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实现了既有走出去,也有引回来。
加强就业组织化服务保障。利用网格化管理优势,开展务工情况摸排,建立务工就业台账,做到底数清、方向明;发挥基层“窗口”作用,为劳动力提供政策宣讲、就业指导、岗位推荐等服务;结合劳动力培训意愿和市场需求,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做到因人制宜、人岗匹配;积极与人社部门和用工企业对接,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增加劳动力就业。
以产业发展拓展就业空间。持续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党建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引导致富能手返乡创业,建设家乡,吸收群众就近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闫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