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密云区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当好“两山理论”守护人
原标题: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当好“两山理论”守护人
本报讯 山水相依、蓝绿交织,赏群山吐翠自然之美;空气鲜美、秋色宜人,悟人与自然共生之道。一幅青山绿水、诗情画意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密云大地铺展开来。
生态兴则文明兴,环境优则生活美。在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上,密云区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回应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迫切需求,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让密云人民过上更健康、更幸福的高品质生活。
保水护水 首要责任
青山怀抱,碧水悠悠。秋季的密云水库,烟波浩渺,蔚蓝澄碧,水天一色,宛若一块碧玉镶嵌在群山之中。蓄足水量的密云水库也将山林浸染得更加苍翠。
在天水茫茫的水面上,213条渔船在广袤的水域往来作业,忙得不亦乐乎的渔民们收获满满。正值密云水库开渔期,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加大了执法检查力度,保障渔业捕捞秩序。
正在开展的“密云水库安全整治百日行动”中,综合执法人员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巡查,集中力量对一级水源保护区及上游河道开展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利用无人机、无人船等科技手段,水陆空全方位立体打击各类涉水涉环境违法行为。各执法部门联合行动、联动执法,对违法违规行为从重、从快处罚,形成强大震慑,彻底清除密云水库及周边各类环境污染隐患,形成依法保水高压态势,确保密云水库水质安全。
密云水库是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是保障首都水源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保水,一直与密云区发展同频共进。密云区深入落实护林保水、依法保水、库区保水、上游保水、政策保水的“五保水”要求,推进科技保水、全民保水,构建了“5+2”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水体系,保障密云水库绝对安全。
为确保清水下山、净水入库,密云区持续深化京冀“两市三区”联建联防联治,实施全市最严水环境跨界断面考核,举全区之力多措并举强化水源保护,密云水库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以上,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全市最强。
清水绿岸、美景绵延,密云水库良好的生态不仅为周边用水安全提供了保证,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地标。2022年,密云水库从全国133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美丽河湖”和首批优秀案例,为全国饮用水源地保护起到示范作用。未来,密云区将坚定不移履行保水首要政治责任,坚持把保水护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面准确把握密云水库高水位常态化运行面临的新课题,落实好“保安全、多蓄水”的要求,健全完善“5+2”保水体系,推动保水护水向纵深发展,继续守护好密云水库“无价之宝”。
久久为功 蓝天常在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是我们看得见的环境指标,抬头可以仰望蓝天白云,呼吸到更多新鲜的空气。‘蓝天获得感’再也不是冷冰冰的词汇,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密云蓝”成为常态,“幸福蓝”也愈发明显。
近年来,密云区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各项举措,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从2015年的67.8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29微克/立方米,在全市率先进入“2”字头时代。2021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301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一级天数排名全市第一。截至2022年9月7日,密云区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全市排名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蓝天底色更纯,让密云百姓的幸福感更强,密云区空气质量跃升,生动诠释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十四五”时期,“蓝天保卫战”进入精准治霾新阶段,密云区将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一微克”行动,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紧抓源头减排和过程管控,突出精准、依法、科学治污,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努力探索实现碳中和的有效路径,多措并举、多领域协同推进碳中和试点建设工作,力争在全市率先建成碳中和示范区。
河湖长治 碧水长流
“2020年潮河入库水质达到Ⅰ类标准的基础上,2021年白河入库水质达到Ⅰ类标准,2021年地表水环境质量排名首次实现全市第一,全区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密云区水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从2021年4月底开始,密云区持续做好潮白河沿线地下水源地回补工作,补水后密云全域水清岸绿,呈现水系连通、碧水绕城的生态美景;同时部分水量回补地下,实现藏水于地,使沿线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涵养和恢复。生态补水显著提升了全域水生态环境质量,也为密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2022年9月30日,随着闸门再次开启,密云水库通过潮河输水隧洞以5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向下游潮河进行生态补水。同时密云水库通过白河电站向白河调节池充水,随后利用调节池存水小流量向白河河道补水。水流奔腾,两岸植被得到充分滋养,吸引了多种游禽涉禽栖息,生态补水带来的生态效益已基本显现。
这些年,保水护河成效显著,潮白两岸焕发出勃勃生机。密云区在压实各级河长责任的基础上,今年重点推动保水工作向法治管理转变,建立“河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联动机制,凝聚法治保水合力,以“硬核”护水的初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决心,绘就密云“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格局。
“河水清波粼粼,两岸的景物倒映在水面,到处都是赏心悦目的美景。”白河石城镇捧河岩段河长郭义军自豪地描绘着治理成果。像郭义军这样的村级河长,在密云区共有336名,他们一步一脚印丈量着责任河段里的每一寸土地,默默守护着一方碧水清流。
以绿为底 领航发展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密云的生态美景常看常新。放眼密云大地,全区森林面积15.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0.13%,林地面积17.3万公顷,林木绿化率75.3%,森林资源蓄积量全市最多,湿地面积全市最大,生态服务价值全市最高。这份卓著的绿色成绩单,成于实干。
近年来,密云区高度重视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持续加大营林造林工程,特别是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实施了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森林健康经营和国家级公益林管护等工程建设,通过对现有荒山、荒地、废弃沙石坑等进行绿化美化,加强抚育、管护,净化入库水质,提升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增强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能力。
密云区园林绿化局通过采取“造、管、护”相结合的方式,使全区180万亩生态公益林得到规范管护,5900余人的管护队伍中80%是当地农民,带动绿岗就业1.2万人,生态效益和富民效益实现双赢。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密云区持续在“林”字上精准发力、在“长”字上履职尽责、在“制”字上探索创新,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全区共划分林长制网格1503个,构建了“林长+网格化”的管理体系,细化林长制责任区,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监管体系,全面推进精细化养护管理。
荒山造林取得成效的同时,城区绿化也在不断强化推进。如今蓝天常在、碧水绕城、绿树掩映的城市美景已成为密云市民的“幸福不动产”。闲暇之余,市民们在河道两岸的“生态走廊”闲庭信步,沉醉于高大乔木与清澈河水的交相掩映之中。
现今,密云区实现了绿化总量跨越式发展,构成了以湿地公园、城市森林公园、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城市绿道等多种绿化类型交织的绿色空间格局。一抹抹绿色不断在百姓家门口延伸,一幅生态底色绘就绿色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铺开。
生物多样 成果丰硕
天高云淡,碧水青山。鸟鸣山幽花为伴,鱼翔浅底鹭相陪。山山水水入画卷,飞禽走兽闻香来。
清新的空气、富氧的天堂孕育了密云生机盎然的大自然,这里有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多年来保水保生态形成的优美环境,使密云区成为北京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随着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保护工作的开展,区域内先后发现了北京无喙兰、北方鸟巢兰、铁木种群、尖帽草等珍稀、濒危植物,数据显示,区域内记录到野生植物1117种,其中国家级、市级珍稀野生植物79种;密云区陆生野生动物达到472种,其中野生鸟类从早期记录的141种增加到404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鸟类21种,国家II级保护鸟类68种。随着调查的深入,新物种、新分布、新纪录在不断刷新。
每年的候鸟迁徙季,都会吸引众多鸟类爱好者来到密云观赏、摄影。家住市区的观鸟志愿者宋会强,如今已定居密云,每天他都会奔走于密云的河道水系、山野林间,感受山水田园风光,用镜头记录密云的生物多样性之美。
密云区将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完善监测体系和大数据平台,多维度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栖息地修复、水生态恢复等工作,继续做好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管护,建成具有密云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 实践于行
生态文明始于心,保水护山践于行。
密云是首都东北部的生态屏障,是首都美丽的后花园和天然氧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好绿水青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乡亲们的重要回信精神,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绿色北京战略”的重要举措。
密云区先后获得“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更是使命和担当。
阔步新征程,密云区将坚持把保水护水作为头等大事,继续守好水源地、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建设好美丽北京的大氧吧和后花园,筑牢首都东北部生态屏障,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让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好,让城市更宜居、百姓更幸福。
(密云融媒记者 赵丽)
本网责编:赵廷举
本网编辑:赵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