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返乡青年当选北京门头沟“创业就业之星”
创办精品民宿,留住乡村记忆、带动村民致富、传承古老文化……近日,门头沟区选出了10名“返乡创业就业之星”,他们是归巢的年轻人,也是创意无限的“乡村文旅达人”,在过去多年中,以绿色产业带动创业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共铸“金山银山”。
打造民宿,重现乡村生活
韩永聪是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的一家山居客栈总经理,2017年,在外打拼十年的他回到爨底下村,创办了一家“不一样”的精品民宿,将“爨”文化融入到美食中、庭院装饰中、文创手伴中……发展至今,扩展为8个院落,每年带动就业60余人,增收65万余元。他经营的民宿,先后获得“门头沟小院设计大赛一等奖”、“最受网友欢迎民宿”等殊荣,品牌内涵正在向更多领域拓展延伸。
2017年,在外打拼十年的韩永聪回到爨底下村,创办了一家“不一样”的精品民宿。受访者供图
“门头沟小院”是门头沟区重点打造的精品民宿品牌,近年来,当地采取了多种鼓励和促进措施,推动精品民宿的发展。
安雪是深耕家乡民宿产业的“主力军”。2019年,她辞去城里的高薪工作,回到雁翅镇建立红雁谷,深挖山区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承担京西山区中共第一党支部纪念馆“红色旅游”接待工作,传播“红色文化”。2021年,红雁谷成为“门头沟小院联盟就业培训基地”,为门头沟区民宿行业提供人才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三年来,共接待参观、住宿、培训人员2万余人次,安置就业20余人,带动村集体增收150余万元。
2019年,安雪辞去城里的高薪工作,回到雁翅镇建立红雁谷。受访者供图
立足生态,带动村民致富
门头沟是京西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多年来,当地治理绿水青山,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也让生态环境变成致富的资源,带动村民增收。
2020年,在外创业多年的郭良,带着他的团队,在雁翅镇创办“北京网红打卡地”——白瀑云景田园综合体,推广“露营+”社交模式,打造“云野”露营品牌,开展露营音乐节、露营集市等系列活动,广泛传播“露营文化”。两年来,累计带动32人就业,每年为村民增收80万元。
闫进锁也是一位创业大咖,在回乡之前,他已经是50多项专利拥有者。2019年,闫进锁将公司从城区迁回门头沟区,直接带动就业50余人。2021年,他又挺身而出,回乡创办文旅企业,盘活闲置资源,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破解江水河村因“退耕还林”陷入的发展困境。目前,已建成集休闲、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带动就业16人。
闫进锁在回乡之前,已是50多项专利拥有者。受访者供图
重现农耕,留住乡村记忆
农耕文明是乡村的特色,也是千百年流传的宝贵财富。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如何让传统的农耕文明重新焕发风采,并融入到现代化生活中,是留住乡愁的重要内容。
在清水镇八亩堰村,农耕产业是创业者贺爱华带动村民致富的重要支柱。贺爱华是清水镇八亩堰村人,自1998年至今,一直扎根深山区清水镇,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创建客栈,并与周边十几家农家院一起联营增收,带动就业10余人,2021年,被门头沟区文旅局评定为首批门头沟小院之一。不仅如此,她还在带动更多的乡村产业发展。2022年,她转包荒山废地10余亩,雇佣4名当地村民开荒种植500棵果树,未来,采摘园也即将开门迎客。
在雁翅镇黄土贵村,曾经在大饭店做过金牌厨师的白雪,回乡后,把乡村特产变成了吸引八方来客的美食。2015,白雪回到黄土贵村土店儿民宿担任餐厅厨师长。他带着城里学的餐饮厨艺,结合雁翅镇本地特色食材,相继开发出“香椿牛百叶”“养生菌汤锅”“长寿槐花饼”等特色菜品。新的菜品引来村民竞相学习,并吸引了许多消费者。7年来,村里已经累计接待顾客近万人次,带动民宿增收150万余元。
传承文化,发掘历史财富
门头沟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这些资源也成为了产业发展、经济提升的助力。
在门头沟琉璃渠村,回乡创业的张爽,把村里传承数百年的琉璃烧造文化,变成了新的文创产业。张爽是北京大学硕士,也是中央电视台全台先进个人。2019年,她放弃稳定工作,回到龙泉镇创立“新乡村”品牌,探索EPCO新型模式,助力“新乡村·宝顺宅院”落地琉璃渠村,重新点燃700年窑火不熄的皇家琉璃文化,让国家级非遗进入大众视野。自2022年3月营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5000余人,带动村民就业10余人。
在桃源村,谭中鸣把非遗技艺和农场结合在了一起。谭中鸣是门头沟区土生土长的山里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者。2022年,她辞去大型国企管理岗位,在桃园村办起了一家创意农场,开设扎染、毛猴等一系列亲子活动,寓教于乐,寓学于趣。营业三个月来,接待游客近万人,带动就业20余人,月平均收入5000元。
本网责编:赵廷举
本网通讯员: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