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郊深山有雄关古宅 京郊四村拟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原标题:京郊深山有雄关古宅,京郊四村拟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位于密云区大城子镇东北部的墙子路村,这座有着数百年屯军历史的村庄,至今保留着极规整的布局。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拟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公示》,拟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52个村落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北京市有四个村落上榜:密云区大城子镇墙子路村,密云区古北口镇河西村,密云区古北口镇潮关村,房山区史家营乡柳林水村。
墙子路村:百年营城见证百年繁华花会
位于密云区大城子镇东北部的墙子路村,得名于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墙子路城。明朝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与女真族的入侵,用巨石筑起营城。古城墙子路城墙是由千斤以上巨石构筑而成的,城楼为砖石结构,建了东、西、南三个门。
76岁的蔡宝库听祖父辈说,战争年代,墙子路城是多种军事势力争取的地方,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商贾,和当地村民们一起住在小城里。等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村民们自发组织节目办庙会,墙子路城的庙会,热闹的气氛吸引来众多村民。“巍峨的城门楼子很气派,外乡的唱大鼓戏的、挑担卖货的,争着进入墙子路内。”
10月27日,密云区墙子路村,村民回忆这是东侧永熙门的门匾。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如今,“安边门”、“永熙门”两方石匾,仍完整地保留在原址。石匾长124厘米,高60厘米。石匾右侧竖排一行小字:“皇明万历三年岁次乙亥仲春吉旦立”,左侧竖排:“钦差总督蓟辽等处军政兵部左侍郎关中杨兆书”。
这座数百年屯军历史的村庄,至今保留着极规整的布局:庙宇和城门遗址之间,是约六米宽的丁字街道,路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民房。村里有近百年历史的元宵节花会,村民们自发成立表演队,表演的传统节目有:吵子、狮子、耍叉、小车会、虎斗牛、二达子摔跤、龙灯会、高跷、中幡、大鼓、十弦等。
10月27日,密云区河西村,清真寺。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10月26日,村支书王云生告诉记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墙子路的花会,连顺义区的人都驱车来看。67岁的王树才是表演“轿子坊”的好手,轿子坊是流传在民间作为红、白喜事的一种群众性的演艺班子。现今的大城子镇墙子路村轿子坊,创立于清末民初,名为王家鼓乐班坊,当时专门经营祭祀、庆典、红白喜事。创始人名叫王景元,班子一共有7人,所奏曲目,大多都是师傅口传心授,全是工尺谱,曲子有普天咒、一碗水、四上佛、五雷阵等古老的传统曲子,这些曲子至今还在演奏。
河西村:北京唯一的百家姓村
河西村坐落在卧虎山长城脚下,潮河岸边,四面环山,坐北朝南,原名叫柳林营,据传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建驻军城(奚城),经过680年时间,柳林营由城演变为村落,至现在已有2100多年。
10月27日,俯瞰密云区河西村。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俺们这儿,就没大姓,1600多人,100多个姓。”10月27日,河西村党支部书记常海全告诉记者,因为历史上村里曾驻扎天南海北的军队,吸引了各个省份的商贾云集到驻军周边,做起了买卖,而后士兵和商贾们的家属也搬迁进来。到了清末,驻扎军队撤离后,所有民众进入兵营。不同的人们住在一起,形成了多个姓氏、多个民族的村落。
除了汉族外,河西村还分布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苗族、裕固族,全村共有130个姓氏,是北京市唯一的百家姓村。在村域8.5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西大梁和沿青龙山至东关的北齐长城,有姊妹楼沿卧虎山至八宝楼的明长城,还有吕祖庙、清真寺、七郎坟、古民居等景观。
10月27日,密云区河西村,村民在刚刚建成的文化墙前驻足观看。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民俗文化。村里有手工剪纸、十字绣、草编、石头工艺、绢花等民族民俗特色手工艺。在特殊的节日,这里还有民间特色艺术表演,包括高跷、旱船、跑驴、腰鼓、秧歌等。
多元民俗文化的融合,还让村内产生了独特的语言体系。村内流传的一种独特语言,被北京称为“半拉子话”的“露八分”,明清时期曾是商贾之间的行话,慢慢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的一种说话方式,是中国少有的民间用语。比如,四两半(金)问大家:“今晚的‘粗茶淡(饭)’怎么样,一会儿每人再来碗‘牛头马(面)’吧。”而慌里慌(张)则回答:“不啦,我这几天‘青面獠(牙)’,疼得厉害,吃不下。”不谙此道的人,顿觉一头雾水,待明白过来,就会觉得特别有趣,忍不住纷纷效仿。
潮关村:北齐长城下的“潮河关”
潮河在卧虎山前转了个弯,把400多口人的潮关村“关”进河湾里,人们要开车进出村庄,一条东西向的桥是必经之地。村支书曹东升告诉记者,潮关村古时候是兵家之地,潮关也称小城,明代建城堡,始称“潮河关堡”。清朝时设营寨,后沿革为潮河关,今简称潮关。
村落沿山脚呈散列状分布,村民房屋成阵列分布。村内至今仍保存着现存始建于明代的瘟神庙、真武庙、古戏楼和古北口地区现存最早的古城。今年70岁的高贵福有座年逾百年的房屋,他很热情地向外来人介绍他的房子,您看,黑密的瓦片、墙壁的浮雕、屋檐的瓦当,几乎一点破损没有。
10月27日,密云区古北口镇潮河关村瘟神庙的建筑细节。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如今走进潮关村,几条古街巷通往村庄深处,或横或竖,或直或弯,无不透露出这个小村的古朴。但村民们内心有段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1933年5月,长城抗战时期,日军在此屠杀村民82人,烧毁房屋200余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潮河关惨案”。现村北立有“潮河关惨案纪念碑”记录这段历史。这是日本军队在北京地区制造的第一起惨案。
即使在工作日,在潮关村,总能见到携带摄影设备的外来人。本地村民开朗热情,愿意向陌生人讲述“潮河关惨案”“潮河关堡”的故事。当年北齐建的城墙,仍有西墙北角、北墙西端保留着一些比较完整的墙体,人们赞叹墙体抵御千年风沙的坚固,也永记这片土地上曾发生的沉重历史。
10月27日,密云区古北口镇潮河关村瘟神庙,市民在拍摄室内壁画。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柳林水村:百花深处藏着百座古宅
据悉,柳林水村位于房山区西南部的山区史家营乡东部,南与霞云岭乡相邻,西与杨林水村相连,北与大安山乡西苑村接壤。因村南大堰台沟中多柳树,故而得名。柳林水村有古老四合院20余处,村中民房为明代旧门楼,有几处还保留古老的风格,四合院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四合院里外套院;另一种是加过厅的里外院。每到周末,总有喜欢老四合院的游客专程来此拍照打卡。
村里有座建于明朝的龙王庙,古时候村民为了求雨,保证来年丰收,每到农历五月十八,村里就找人涮簸箕、杀羊求老天下雨。龙王庙已经是古时候老百姓求雨盼来年风调雨顺,祈祷老天爷下雨的地方。在2007年,村民自发捐款重修了龙王庙,使龙王庙恢复到原来面貌,又给村里增添了人文景观。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陈璐
编辑 唐峥 校对 杨许丽
本网责编:赵廷举
本网编辑:赵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