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使用后付费,北京新政助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已有落地案例
11月14日,新京报记者从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成效采访中获悉,北京市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目前已有落地案例——首都师范大学的发明专利“阶梯加热红外热波技术测量厚度的方法”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许可给海淀区中小微企业北京维泰凯信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泰凯信”)使用,为中小微企业承接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的渠道不畅、许可费用高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高校新技术可以助力文保,但成果转化面临难题
维泰凯信公司是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并被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从2003年开始,该公司就与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在实验室建设、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专利申请、国家标准制修订、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均有密切合作。
“基于长期合作基础和对首都师范大学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的高度认可,公司以转让的方式承接了首都师范大学红外无损检测技术两项成果,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维泰凯信副总经理何毅说,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就是利用物体热属性的差异,在不破坏被检测对象的条件下,检测其内部的状况。这项技术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文物保护、节能环保等领域,给大型装备或重要物品做“体检”、透视、探查、评估。
据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副教授陶宁介绍,本次许可的专利技术“阶梯加热红外热波技术测量厚度的方法”,利用持续低能量密度的热激励源加热试件表面,通过持续加载低热流密度的能量,使被测物缓慢升温,再利用非线性拟合的方法,最终达到测量厚度的目的。
“在材料厚度或者缺陷深度定量测量方面,这项技术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和应用前景。”她解释说,和脉冲或闪光激励热成像方法相比,阶梯激励热成像方法尤其适用于较厚材料、导热性慢的材料或者缺陷比较深的情况,材料厚度范围可以在5-25毫米之间。
科研人员利用这项技术为故宫宋代铸铁佛头测量厚度。“举例来说,这件文物的眼部比较薄,那么在文物展出、运输、除锈的时候,就需要特别注意。”
这项专利于2019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但与其他已经经过深度产学研合作和中试阶段的专利技术相比,这项发明专利还属于实验室阶段成果,缺少中试实验和产业化测试。
虽然维泰凯信对该项技术的产业应用前景比较看好,但是对技术的后期投入产出比并不明确,计划在专利技术比较、市场分析、投资分析、风险分析等多项分析后,再进行实质性的技术交易谈判,但双方都预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长时间的谈判给这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
新政策直击堵点,解决高校和企业成果转化的“死亡谷”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和维泰凯信双方合作所面临的这一堵点,也是很多高校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中小微企业在承接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中,面临现金流短缺、违约风险较大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完成任务后,并没有足够的风险资金等资源持续推动成果产业化,导致很多成果搁置在实验室,形成了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死亡谷”现象。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开展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其中,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市教委等部门近期印发的《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开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这些问题开出了“良方”。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技成果转化处的郑琳称,《方案》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采取“零门槛费+里程碑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许可费”等形式支付许可费,授权中小企业先行试用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许可费的支付时间可以在许可合同生效一年(含)后,或在被许可方基于此科技成果形成产品或提供服务产生收入之后。此外,还引入担保机制,在帮企业承担一定成果转化风险的同时保障科研机构权益。
在新政策的助推下,首都师范大学和维泰凯信快速签订了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我们从协商到最后签订合同协议,前后不过半个多月的时间,不用走估值、报备等手续,简化了流程,加快了效率,更加坚定了我们和高校合作的信心。”何毅说。
据双方达成的协议,这项专利技术前期由维泰凯信免费使用,一年后开始支付第一笔专利许可费用,所有许可费分两次完成支付。双方同意,后期相关技术将采用“低门槛费+里程碑支付+收入提成”的模式,以加快合作步伐。
此外,在该专利实施过程中,首都师范大学相关科研团队为维泰凯信提供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双方可签订协议另行约定费用。目前,该专利许可合同已经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代办处备案。
陶宁认为,对高校来说,政策的落地有利于打破高校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的局面,让专利技术更广泛地实施;也能对从事应用研究的高校科研工作者进行市场化引导,促进更多的高校和中小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同时还调动了高校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破解高校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
本网责编:赵廷举
本网通讯员: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