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带货“村知蔬”,京企助力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
第一书记带货“村知蔬”,打造农产品品牌,让村民实现增收;结对帮扶,绿水青山旅游资源推介“上地铁”,游客量创历史新高……2021年,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京投公司)所属4家企业分别与密云区、房山区的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协商签订了《市管国企助力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协议书》,建立为期5年的工作机制,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帮扶力度,助力集体经济增收。经过双方一年多的努力,“消薄”目标已基本实现。
树品牌为农产品拓展线下线上销路
一大早,在密云区西田各庄镇卸甲山村种植园区的包装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对西山村和卸甲山村种植的蔬菜进行打包、贴标,分拣装入印有“西田·村知蔬”标签的箱子内,等待配送。西山村与卸甲山村蔬菜种植合作社合作,与京投公司土地开发事业部对接,共同销售农产品。
“西山村已经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起点上如何进一步增收富农,我面临的压力不小。”2021年11月,京投公司土地开发事业部信国策被选派到西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基层经验较少的他心里还是有些发怵。驻村后第一件事,信国策就走村入户,扑下身子和村民打交道,熟悉村里政策,短短两个月,他对西山村的情况进行全面摸排,逐渐对下一年工作有了思路,“西山村种植草莓、食用菌和蔬菜,但销路一直打不开,得打造我们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有了目标,说干就干。一方面,信国策结合所在单位土地开发的工作经验,确定了“党建引进来+产品送出去”的工作思路,围绕农产品特点和市场需求,很快就完成了产品策划、样品设计、标准确认、成本核算、收益测算、财务合规流程搭建、商标注册等工作。另一方面,信国策与西山村委班子深入研究集体经济经营主体、运转机制、运作模式、管理方式等问题,运用“民主决策+合规管理”治理模式,形成了以党建带领集体经济增收新机制,逐步破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不能实现可持续经营的难题。
信国策说:“我们的目标是在努力完成‘消薄’任务的同时,做好做强品牌,打造京郊密云西田各庄绿色农产品品牌。”目前,西山村创建的“西田·村知蔬”“西田·村知果”“西田·村知味”等农产品品牌,通过线下团购和线上网购的模式,已销售到多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年内实现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0.4万元。
绿水青山旅游资源推介“上地铁”
今年“十一”国庆长假,房山区史家营乡共接待游客49300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3300人,游客量突破了历史最高点,旅游收入达350万元。史家营乡杨林水村的村民们在“十一”旅游季格外的忙,接待了大量游客,村集体收入也超过了10万元,这是杨林水村近几年集体经营性收入最多的一次。
杨林水村,坐落于史家营乡西南部深山区,是一个典型的深山村,受自然条件和地理因素限制,丰厚的旅游资源缺乏产业支撑,一直没有为村集体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2021年9月,京投公司所属北京轨道运营公司与杨林水村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本着立足长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双方确定了依托旅游资源树品牌,促进村乡创效益的发展思路。
面对旅游资源缺乏产业支撑的实际,通过与史家营乡旅游办的对接,首次实现了杨林水特色村景和文化元素展示的宣传片制作,轨道运营公司将百花山、百瑞谷、圣莲山等乡域旅游资源宣传素材在地铁燕房线7个站13个点位进行宣传,形成帮扶村旅游资源“地铁打包”宣传的模式,让杨林水村在疫情期间抓住了中秋节、“十一”长假这个难得的旅游旺季,实现了集体经营性收入的突破。
七十二间房古银矿遗址是杨林水村的一处“宝藏圣地”,享有“北京西山有银矿,宛平县西产白银”的美誉,因地理位置隐蔽、清代之后封禁而被世人罕知。轨道运营公司通过实地踏勘、查阅古籍,编写了《“七十二间房”古银矿的研究》,让杨林水村内这一旅游独有资源的历史变得清晰起来,深入挖掘了旅游资源价值。目前,正在洽谈旅游开发及租赁项目,预计今后每年约有10万元的固定租赁收入。
据了解,京投公司结对帮扶的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全部超过10万元,实现了“两年消除、三年巩固”的帮扶目标。自2021年以来,京投公司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主题,已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12.92亿元,消费帮扶资金近3000万元,公益帮扶资金400余万元。
本网责编:赵廷举
本网通讯员:律超